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平凉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022年04月0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服务性产业。为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交通强国甘肃方案>的通知》《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的通知》《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立足平凉市交通运输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交通先行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交通提升建设和交通扶贫攻坚,着力打通大通道,畅通主动脉,疏通细血管,全市公路交通由严重滞后转为基本适应。五年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00亿元,每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占全市的35%左右,是平凉交通发展史上重大交通项目最多、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至目前,全市现有铁路3条235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1211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763公里、省道1254公里、县道1870公里、乡道2286公里、村道5038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416公里、一级公路83公里、二级公路630公里、三级公路1225公里、四级公路8292公里、等外公路565公里。

一是交通运输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市委四届四次全体会议将交通先行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十大生态产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部署都把交通运输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消除瓶颈、补齐短板、率先发展已成为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共识。特别是紧抓全省交通提升行动实施的大好机遇,开启了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的新征程,交通运输作为稳增长的重要领域,促改革的重点行业,惠民生的重要保障,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二是高等级公路实现历史性突破。着眼打通大通道,全力弥补交通基础设施短板。2016年以来,先后开工建设高速(一级)公路项目6项384公里,平天、彭大高速四十里铺至大桥村段、泾华、静庄、平华5条高速(一级)公路通车运营,实现了崆峒、泾川、静宁、庄浪、华亭5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全市“两横(青兰、平天)三纵(彭大、静庄、华泾)”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初步建成了基本适应、功能配套、安全高效、连通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交通骨干网络。彭大高速彭阳至四十里铺段、灵华高速一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这两条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后,境内高等级公路将由“十三五”前的1条182公里增加到7条566公里。

三是干线公路通行水平大幅提升。着眼畅通主动脉,全力实施普通国省道提等升级,积极推进重点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开工实施普通国省道改扩建项目9项616公里,国道312线平凉西至界石铺段、凤口至高平至何家坪段、泾川至崇信段和平峰至八里、城川至新店、南坪至马关、崇信至方堤口等7条普通国省道建成通车,泾源至秦安公路鱼池至莲花段、彬县至华亭2条普通省道基本建成,全市普通国道新增二级及以上公路180公里、普通省道新增三级及以上公路235公里,干线公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平凉通往陕西彬县、宁夏西吉、天水秦安等周边地区的对外出口进一步畅通。

四是“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发力。着眼疏通细血管,紧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车”两大目标,深入推进交通扶贫攻坚行动。争取国省补助资金20多亿元,累计投入40多亿元,实施县乡道改造9项210公里、建制村通畅工程825公里、硬化自然村组道路2490公里(8199个自然村已硬化5526个,硬化率67%)、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400多公里,农村群众实现了出门有路、抬脚上车,农村公路建设由“村村通”向“组组通”“路路安”迈进。崆峒区、庄浪县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市2016年比全省提前两年实现了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2019年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100%的建制村通客车,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性目标任务。

五是道路运输服务水平稳中有升。紧紧围绕平凉作为西北地区重要公路枢纽的战略定位,以重塑“陇上旱码头”、突破“交通孤岛”为目标,持续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切实提升道路运输服务水平。客运枢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服务中心、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庄浪汽车站、静宁汽车站建成投用,完成平凉汽车西站改扩建,泾川汽车站即将建成。突出“互联网+”和“定制客货运”,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公交车实现“一卡通”、手机扫码支付全覆盖,全市5家网约出租车公司上线运行,开通平凉至周边省市定制客运线路9条,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一定五不定”农村客运经营模式,年均定制客运量20万人次,乡镇通班车率、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六是交通领域投融资破冰前行。紧盯制约交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坚持多条腿走路、多元化融资,想方设法筹措建设资金。采取中央车购税补助+专项债券+农发基金+社会资本+银行贷款的模式,利用3.42亿元的中央车购税撬动各类投资33亿元,保障了S216平华一级公路项目建设资金。在全市基础设施领域率先采用PPP+EPC模式开工建设了S28灵华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出资1亿元吸引社会资本25.13亿元,撬动投资104.84亿元,为全市利用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了路径。采取车购税补助+专项债券、整合涉农资金+行业资金的办法,建设普通省道2条120公里,硬化自然村组道路2490公里。

七是邮政快递服务能力持续攀升。不断深化邮政改革,整合网络资源,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行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规模得到明显提升,全市邮政业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3.15倍和2.7倍。持续加强邮政寄递安全监管,组建成立了市级邮政业安全中心。加快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建成村邮站1018个,便民服务站1162个,实现了“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全市共有各类快递品牌12家、快递网点数328家、快递末端网点188个、新增快递超市31个、快递从业人员1640多人、安检机24台、全自动分拣设备1套,重点快递企业乡镇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八是民航铁路项目前期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的4个铁路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其中平凉至庆阳快速铁路由单线时速160km提升到双线时速200km,完成可研审查;陈家沟煤矿专用线开工建设。民航方面,平凉军民合用机场正在开展预可研报告修编等工作,华亭市、泾川县、庄浪县A1通用机场,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应急停机坪等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规划、论证、申报等前期工作。

九是系统各项改革工作成效明显。机构改革方面,整合10个执法机构264项执法职能,新组建成立市级执法队1支、县级执法队6支,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交通执法改革,通过线下监管和非现场执法,消除了多头执法和重复执法,下移了执法重心,提高了执法效率。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方面,精心研究改革举措,周密制定稳控预案,组建专班持续推进,反复多轮磋商沟通,耐心细致说服引导,法务咨询全程跟进,完成4个涉改单位的整合、转企和撤销工作,安置涉改人员215人,支付离职解聘人员经济补偿金170多万元,为118名职工补缴社保医保1159万元,彻底解决了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历史性地解决了多年来制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难题。“放管服”改革方面,全面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简政放权,梳理政务服务事项60项、权责清单317项,承接、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30多项。全力推进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拆除省界收费站3座,发行ETC卡17万多张,超额完成了高速公路ETC卡发行任务。

十是行业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行业清源”行动,道路客货运和项目建设市场进一步规范,一些行业乱象乱点得到彻底整治。坚持绿色交通发展理念,从严落实生态环保各项措施,全面完成了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工作。以“品质工程”“平安工地”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交通项目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持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行业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公路工程建设、养护施工和水路运输领域连续五年未发生一般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不断加大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力度,超限超载和“非法营运”等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能够基本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交通“开路先锋”的定位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平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全市没有支线机场和高速铁路,严重制约平凉向东融合、向西发展进程,是当前平凉交通发展的最大短板。综合客货运枢纽发展滞后,缺少便捷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和高效衔接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二是公路网畅通性和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通达深度不足,尚有崇信、灵台2个县未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运营效率有待提升,普通省道大部分由农村公路升级而来,等级较低;断头路、瓶颈路问题依然突出,穿越城市建成区路段亟需改造。农村公路等级较低,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仅为7.2%,部分县乡道路面破损严重,自然村畅通性有待提升,群众出行难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三是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客运、城市公交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快进”“慢游”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还需完善;物流业发展缓慢,运输组织化水平不高,运输方式单一,多式联运有待进一步加强。交通支撑旅游、矿产等产业发展能力仍显不足。四是交通建设刚性约束不断增强。国家对土地征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不断收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林田和穿越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矛盾越来越尖锐,同时,砂石材料价格上涨,项目建设成本不断增高。土地、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不断增强,项目前期推进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五是建养资金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国家事权改革的调整,省道、农村公路、道路运输站场的建设、养护、管理、运营等事项的支出责任落实不到位,市县财政资金保障能力不足,尚未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投融资体制机制,资金短板亟待解决。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和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期,也是全市交通运输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的关键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发展机遇和挑战高度叠加,对全市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交通运输做好先行引领。“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一方面,交通运输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把交通运输打造成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随着全市煤电化工、旅游以及农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客货运输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交通运输应重点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调整运输组织结构,提升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切实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服务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要求交通运输做好支撑保障。“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持续深入推进,“五大制高点”“十大产业”、关中平原城市群等省市部署逐步落实,为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平凉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陇上旱码头”、甘肃东部门户,要求交通运输继续发挥好“先行官”作用,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运输通道建设,深化区域互联互通,加快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加快补齐城乡交通运输短板。“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人口总量、客货运输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和小批量、高价值、分散性、快速化的货运需求特征更加明显,要求交通运输持续加大事关民生福祉补短板力度,在继续满足大规模的大众化、普惠式交通运输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品质和经济性,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程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实现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要求精准优化枢纽网络功能布局提升区域竞争优势。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等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求交通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的机场体系,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五)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要求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交通坚持绿色发展,优化运输结构,倡导绿色出行,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交通运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安全理念,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推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效能和运输服务效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为提升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体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总体上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全市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实干导向、结果导向,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出平凉交通运输发展新天地。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交通强国甘肃方案》为引领,以“3659”发展思路为统揽,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存量与增量、统筹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奋力当好平凉现代化建设“开路先锋”,为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提供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统筹现实需求规模和未来需求潜力,盘活存量,创造增量,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满足基本需求、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供需精准匹配,让人民群众共享交通发展成果。

——协调优化、统筹衔接。结合城镇空间、产业布局和国土空间规划,精准优化综合交通网规模、结构和功能,着力解决区域、城乡供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强化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高效协同,提升交通运输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系统韧性。

——有效支撑、开放融合。统筹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发展实际,更好发挥交通运输支撑引领作用,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强化提升枢纽功能,推动交通运输与商贸产业、对外开放、空间开发等深度融合,优化经济空间结构,提高要素配置能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结合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三线一单”划定,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综合利用技术、机制和市场等手段,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促进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与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弘扬双赢。

——量力而行、加快发展。兼顾可能与可行,注重项目谋划与财政承受能力相协调,科学把握重大项目建设标准、建设时序,既注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打“歼灭战”,又做好“小步快跑”逐步解决问题的长期规划。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交通运输发展适度超前,实现航路开通、高铁联通,境内主要省际出口与外省市同标准连通,基本建成航空引领带动、铁路骨架有力支撑、高速公路内捷外畅、干线公路连县通乡、农村公路通村达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交通孤岛”得到有效破解。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县(市、区)城市公交全覆盖,农村客运网络及物流节点全覆盖,邮政服务网点全覆盖。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交通运输服务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一)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境内主要省际出口全部畅通。高速(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实现县县通高速,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0%以上,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0%,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优化客货枢纽布局,基本形成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客货运输枢纽体系。建成平凉至庆阳快速铁路,完成平凉火车站站房改造,铁路网络规模和质量有效提升。新建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建成一批通用机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航空运输体系。

(二)交通运输服务便捷高效。基础设施管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人享其行,货畅其流”。旅客联程联运更加便捷顺畅,客运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多元,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4A级及以上的区县比例达85%;多式联运、箱式运输、大件运输、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配送、农村物流、快递物流等现代物流发展成效显著,网络货运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较好应用,交通运输大数据共享及智能决策平台、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项目等“新基建”项目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和环保型运载工具加快推广应用,交通运输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实效,资源集约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交通系统韧性和可靠性明显增强,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四)行业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全面落实新时代党建要求,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运输市场监管能力和成效持续增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交通软实力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到2035年,初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瓶颈制约彻底破解,建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人便其行、物畅其流,“交通+”融合模式普遍应用,基本实现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平凉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指标

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属性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182>600预期性
县(市、区)通高速公路比例(%)71.4100预期性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83.290预期性
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6680预期性
具备条件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100预期性
铁路运营里程(公里)235>400预期性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公里)0>100预期性
高速公路优等路率(MQI)(%)
≥90预期性
普通国道优良路率(MQI)(%)
≥85约束性
普通省道优良路率(MQI)(%)
≥75约束性
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MQI)(%)
≥85预期性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A级及以上的区县比例(%)
≥85预期性
重点快递企业平凉至重点城市间快件72小时投递率(%)8090预期性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使用率(%)——≥90预期性
高速公路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9095预期性
普通国省道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8085预期性
营运车辆单位输周转量二氧化碳(CO2)排放较2020年下降率(%)——4预期性
营运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比例(%)——90预期性
道路运输较大及以上等级行车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下降率(%)——20预期性
重大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小时)22约束性
联网收费客服热线综合满意度(%)90≥90预期性
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业务限时办结率(%)95≥95预期性

第三章  重点任务

构建层次清晰、覆盖广泛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以“快速网、干线网、基础网”三网建设为重点,完善网络布局,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

一、建设高效的快速交通网络

(一)加速推进高速(一级)公路建设。以“县县通高速”为目标,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重点推进G8513平凉至绵阳高速平凉(华亭)至天水段、G85银川至昆明高速彭阳至大桥村段、G22青岛至兰州高速西峰至镇原至平凉沿川子段分设等3条国家高速公路和S25静庄高速南湖至庄浪段、S11泾源(甘宁界)至华亭、S28灵台至华亭、S28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东延线(长武至灵台)、平凉(白水)至千阳高速、S216线平凉至华亭一级公路、平凉机场专用公路等7条地方高速(一级)公路项目。谋划推动泾川至灵台高速、隆德至庄浪高速、静宁至秦安高速、静宁至通渭高速、G70福银高速分线(平凉段)、S28灵台至华亭高速陕西麟游至灵台连接线等项目落地实施。

专栏1  高速(一级)公路建设项目
重点实施项目:续建G8513平凉至绵阳高速平凉(华亭)至天水段、G85银川至昆明高速彭阳至大桥村段、S25静庄高速南湖至庄浪段、S11泾源(甘宁界)至华亭、S28灵台至华亭、S216线平凉至华亭一级公路等项目,新开工建设G22青岛至兰州高速西峰至镇原至平凉沿川子段分设、S28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东延线(灵台至长武)、平凉(白水)至千阳高速、平凉机场专用公路等项目。 规划研究项目:积极开展泾川至灵台高速、隆德至庄浪高速、静宁至秦安高速、静宁至通渭高速、G70福银高速分线(平凉段)、S28灵台至华亭高速陕西麟游至灵台连接线等项目前期研究。

(二)着力完善铁路网络布局。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结合地区铁路发展需求,着力完善境内铁路通道布局,加快补齐不通高铁短板,进一步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及周边重要节点城市铁路联系,强化铁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建成平凉至庆阳快速铁路,完成平凉火车站站房改造,适时启动西平、宝中等既有铁路扩能改造,积极争取启动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高速铁路(兰州至平凉段)前期研究工作,协同周边地区谋划论证途经平凉高铁项目。立足陇东国家能源基地,打造甘煤外送通道。重点实施天陇铁路陈家沟煤矿专用线、灵台县矿区铁路专用线建设项目、平凉军民合用机场运油铁路专用线等专用铁路项目建设。

(三)有序推进机场建设。立足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两大枢纽”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民用运输机场建设,增强航空辐射和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前期。统筹考虑短途运输、应急救援、航空作业和航空消费等通用航空需求,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及直升机起降点,提升通用航空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华亭市、泾川县、庄浪县A1级通用机场项目建设。

专栏2  铁路、机场建设项目
干线铁路:开工建设平凉至庆阳快速铁路,完成平凉火车站站房改造。 铁路专用线:重点实施天陇铁路陈家沟煤矿专用线、灵台县矿区铁路专用线、平凉军民合用机场运油铁路专用线项目。 民用机场:重点推进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建设。 通用机场:重点推进华亭市、泾川县、庄浪县A1级通用机场项目建设。

二、构建完善的干线交通网络

(一)加快城镇过境段公路改造。提升干线路网整体运行效率,加快推进国省干线穿越城镇段公路治理,重点改造交通拥堵的国道城镇过境段和城市出入口路段,分离过境交通,缓解过境车辆对城区交通影响。重点推进G312线凤翔路口至平凉东(曹湾村)段、S320彬县(陕西)至华亭公路、崇信县南绕城公路等建设项目。

(二)加快打通城际间瓶颈路、断头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市群、都市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平庆联合都市区、平凉都市圈(崆峒、华亭、崇信)之间干线联系,推进省际、市际、县际通道建设,加快打通瓶颈路、断头路。重点实施G244乌海至江津公路长庆桥至罗汉洞段、G566西吉至天水公路阎家庙至静宁段、G344东台至灵武公路北阳洼至大桥村段、S220泾源至秦安公路鱼池至莲花段、S202环县至泾川公路(摆旗村至泾川段)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

专栏3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
普通国道:续建G312线凤翔路口至平凉东(曹湾村)段,重点实施G244乌海—江津公路长庆桥至罗汉洞段、G566西吉—天水公路阎家庙至静宁段、G344东台—灵武公路北阳洼至大桥村段等普通国道建设项目。                                                    普通省道及旅游公路:重点实施S220线鱼池至莲花段、S320线陕西彬县至华亭段、S203线朝那至梁原横渠段、S216线段家官庄至崆峒段、S202线摆旗村至泾川段、S221线曹务至威戎段、S203线安口至横渠段、S203线朝那至方堤口段、S519西阳至麻武公路、S524线双岘至雷大至余湾段、S203线崇信县南绕城公路、S520线永宁至良邑段、S525三合至四河公路、蔺家沟至莲花台景区连接线道路。

三、打造广泛的农村交通网络

(一)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网络。按照“四好农村路”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重点推进以县道三级为主的农村公路骨干网建设,构建以乡镇级主要经济节点为网点、主要服务乡村地区沟通交流及产业经济发展的对外快速骨干公路网。加强乡镇所在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旅游资源富集区、革命老区、重点帮扶地区等对外公路建设,着力加强与干线公路、城镇道路、交通枢纽以及其他交通方式衔接,促进城乡交通互联互通。重点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500公里以上,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0%。

(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快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确保能通全通、宜通快通。完善通村公路与村内主干道衔接。加强交通运输与农业农村、发展和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等部门协同联动,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工程等工作中,配合相关牵头部门协同推进村内街巷道路建设。有序推动农村联网路建设和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提高农村公路节点连通度和等级水平。完成1965个自然村2809公里村组道路硬化,实现30户以上人口规模的自然村100%通硬化路。

(三)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水平。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大危桥(隧)改造实施力度,逐步消除通行安全隐患,提高农村公路整体安全水平及抗灾能力,推动构建形成安全可靠的农村公路网络。改造危桥41座,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594公里。

专栏4  农村公路建设任务
“十四五”期间,建设自然村组硬化路2809公里,新改建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500公里以上,危桥改造41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594公里。

四、构筑一体化的交通枢纽体系

立足平凉建设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两大枢纽”的目标定位,以实现客货运运输便捷高效为导向,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综合性、多极点交通枢纽体系,统筹配置枢纽资源,优化枢纽布局,强化枢纽功能,加强枢纽衔接,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化的现代交通枢纽体系,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效率,满足旅客便捷换乘和货物高效换装需求。

(一)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依托铁路站、机场等建设综合客运枢纽,进一步强化铁路、民航、公路与城市交通有效衔接,并注重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不断完善旅游集散、城市候机楼、汽车租赁等服务功能。完善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平凉火车站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平凉火车站两大对外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平凉交通在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枢纽承接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推进集散型客运枢纽建设。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配套衔接程度,形成由公路—铁路枢纽、公路—民航、公路—城市交通等组成的集散型枢纽体系布局,全面提升平凉区域交通服务能力和综合交通衔接能力。综合考虑综合客运枢纽站地面和地下多层次衔接,使乘客交通出行实现“零换乘”,结合综合客运枢纽布局,配套相应的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服务于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出行客流集聚和疏散。重点推进崆峒区五位一体枢纽场站建设项目、平凉市工业园区中心客运站、庄浪县城乡班线及公交车换乘调度中心等项目建设。

(三)推进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发展。引导和推进具有较强公共服务属性和区域辐射能力的多式联运枢纽发展,优化与兰州、西安乃至国家多式联运体系的对接,进一步发挥大集散、大中转的功能与作用。以铁路货场、铁路专用线为依托,规划建设安口综合物流园等公铁联运枢纽,拓展和延伸铁路货运系统末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谋划建设平凉航空物流中心等陆空联运枢纽,完善航空货物、跨境物流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推动货运枢纽场站集疏运体系建设与完善,提升货运枢纽跨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水平。重点推进庄浪县综合物流中心项目、庄浪县乡镇综合运输服务中心、静宁县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五、完善便捷的邮政服务网络

以市场为主导、质量为引领、创新为驱动,不断完善邮政基础设施布局,提升邮政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初步建成竞争有序、服务优质、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现代邮政服务网络,提升邮政行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

(一)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邮政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升级,进一步扩大网点覆盖面。强化末端投递,构建以“村邮户箱”为重点的邮政普遍服务城乡终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村邮站建设、城乡邮政局所修整改造、便民服务站和三农服务站建设。

(二)促进邮政服务创新发展。探索普遍服务实现方式的多元化、规范化机制,着力完善邮政服务网络,充分发挥邮政的网络信息和服务优势。鼓励邮政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邮政服务,打造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快速通道。加强邮件妥投工作,提高邮件直投到村比例。完善邮政服务保障体系,落实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形成责权统一的邮政普遍服务保障与监督机制。持续推进“快递下乡”“快递进村”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快递企业健全完善乡镇及行政村快递网络建设,优化乡镇及村级快递网点布局,打通城乡大动脉,畅通乡村微循环,有效解决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出城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难题。

六、推进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落实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基建”的工作要求,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抢抓“新基建”建设机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着力推进“智慧高速”“5G+交通”“新能源充电”等建设,加快交通运输向新型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一)加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坚持新建和改建相结合,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在交通运输行业公共设施区域的推广应用,重点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国省干线服务区、各地客运站以及大型公共停车场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25年内实现全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

(二)推动交通网与信息网融合。布局建设新一代交通通信网,积极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综合枢纽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站建设,逐步实现连续覆盖。融合建设交通北斗时空信息服务网,基于国家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沿公路网、铁路网、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补充建设通导一体化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推进北斗时空信息服务网络全覆盖。完善建设交通运输感知网,分类分级推动交通运输感知网络建设,实现所有路网、航道网运行动态感知全覆盖,加强重要隧道、桥梁、事故多发路段等关键部位主动预警设施部署。

(三)推行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养护。在交通规划、设计、建造、维护等各阶段深入推广“BIM+GIS”技术的应用,建立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孪生模型。推行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状况在线监测、性能评估、风险预警、寿命预测,实施智能养护。

(四)推进客运枢纽服务设施智能化升级。全面推进客运售票、检票、安检、登乘等服务设备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客运枢纽服务“无纸化”,提升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效率。打造不同运输方式一体衔接、城市群城乡间同等服务的全程电子化服务体系,提供一次托运、全程无忧的高品质行李直挂服务。

专栏5  新型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重点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包括G22青兰高速泾川服务区、平凉服务区、静宁服务区,G8513平凉至绵阳高速平凉(华亭)至天水段安口服务区、韩店服务区、万泉服务区,G85 银川—昆明国家高速彭阳至大桥村段崆峒服务区、S28灵台至梁原服务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包括G312上海一霍尔果斯公路泾川服务区;客运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包括平凉汽车东站、平凉站务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平凉汽车站、东运集团灵台公司车站、东运集团平凉站务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庄浪汽车站、华亭客运中心、泾川汽车站、静宁县客运有限责任公司客运站充电桩建设。                                                    智慧交通:重点推进平凉市崆峒区西郊公交首末站及充电站项目、灵台县城市公交智能调度指挥中心项目建设。

七、提供便捷舒适的客运出行服务

(一)积极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发展。

1.优化长途客运线网资源配置。强化道路客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联程接驳,依托在建和规划的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设,加强协调通道内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地面公交等设施有机衔接,实现“零距离换乘”,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2.创新城际客运运营模式。推广旅游包车、校车服务等多种客运形式。引导班线客车合规带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客车行李仓载运货物,加强与电商、快递合作,对客车行李仓进行合理功能区划分,提升客车行李仓载运货物服务品质。

3.积极探索农村客运“微公交”。探索在偏远乡镇区域内使用9座以下车辆(小型客车、商务车、小轿车),按照“一定五不定”(定经营区域,不定线路、不定班次、不定站点、不定时间、不定票价)的运营模式,通过电话预约、手机APP预约等定制式、个性化服务,保障农村居民村到村、村到乡镇的出行需求,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公交覆盖率。

4.全面推进班车定制客运服务。充分发挥客运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各自优势,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以旅客出行需求为导向,开展快速灵活的定制客运服务,可根据旅客出行需求,在试点线路起讫点服务区域内自主确定上下客点,服务区域以外不得上下旅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定制客运发展新模式。

(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创建“公交都市”“公交优先示范城市”为目标,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导,出租汽车为辅助,公共自行车为补充的,融个体交通(步行、自行车、小汽车等)为一体的协调发展城市客运交通体系。通过实施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城市公交的可靠性、便捷性和舒适性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出行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向集约化公共交通方式转移,促使城市客运出行结构趋于合理。

1.加快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公共交通线网布局,科学规划线路走向,推动城乡公交顺畅对接,推进城市公交与周边短途客运班线接驳。公交线路主动衔接境内机场、火车站等客运枢纽,优化公交线路实现无缝换乘,高效对接。

2.加快公交枢纽站场建设。大力推动公交首末站、停靠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公交枢纽体系;探索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公交专用道设置及管理。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市区公共交通专用道设置,推进在城市建成区交通量大、拥堵严重的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促进公交专用道成网。探索推进公交专用道向通勤班车、校车等高载客量的车辆开放,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

4.积极创建省级“公交都市”。研究出台公交优先发展实施意见,完善政策机制,开展公共交通票制票价研究,出台公交线网优化配套措施,提升公交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组织绿色出行和公交进社区系列宣传活动,深化市民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的理念;加强公交运营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行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文明诚信建设,开展公交车“礼让斑马线”活动,营造良好的文明诚信文化氛围。

(三)引导控制出租车健康发展。

1.深化巡游出租车改革。引导出租车企业健全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支持出租车企业创新发展,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完善出租车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关系和运营成本,科学制定、及时调整巡游车运价水平,发挥运价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加强出租车燃油补贴的使用管理,确保足额落实,补贴到位。进一步优化出租车经营审批服务,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2.引导网约车有序发展。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落实网约车平台企业的承运人责任和相应社会责任,鼓励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加强对提供服务车辆和驾驶员的管理。推动平台企业建立乘客投诉机制和先行赔付机制,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合法权益。

3.推进汽车租赁规范发展。加快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汽车租赁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加强行业与互联网、旅游、现代农业等行业融合发展。引导汽车租赁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探索为消费者提供“分时租赁”、“一点租多点还、一城租多城还”等多样化与个性化租赁服务,优化长租与短租资源配置。

4.促进巡游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合理调配巡游车与网约车运力,建立运力动态调节机制,结合道路资源承载能力、环保等因素,合理调节巡游车、网约车供需关系。引导巡游车与网约车良性竞争,根据各自优势及特点,提供高质量、差异化、定制化的出行服务。鼓励巡游车转型升级,鼓励巡游出租车企业探索通过电信、互联网等方式提供网约化服务,推行APP、电话、微信叫车服务,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优势互补,减少空驶率,提升运营效率和收益,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吸收等方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增强行业抗风险能力。

(四)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推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研究建立与城市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设施资源、公众出行需求等相适应的车辆投放机制,引导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合理有序投放车辆,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和安全稳定运行完善租赁网络布局。合理布局自行车交通网络和停车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相衔接。积极推进自行车道建设,提高自行车道的网络化和通达性。要优化自行车交通组织,完善道路标志标线,纠正占用非机动车道等违法行为,保障自行车通行条件。规范自行车停车点位设置,对不适宜停放的区域和路段,可制定负面清单实行禁停管理,对城市重要商业区域、公共交通站点、交通枢纽、居住区、旅游景区周边等场所,应当施划配套的自行车停车点位,规范自行车停放。

(五)提升城乡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客运管理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整合城乡客运线路、场站等资源,鼓励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满足农村出行需求、符合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城乡客运模式,实现城市与城乡间客运网络的统筹协调和有序衔接。稳步推进城区公交逐步向城郊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线路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推进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客车工作。着力推进镇村公交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农村客运发展新业态,结合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出行不集中等需求特征,因地制宜采取定线定班和需求响应式等运营组织模式。积极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客运发展。

八、打造集约高效的货运物流服务

(一)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发挥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两通”资源网络优势,建设以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为核心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重点实施乡镇农村物流中转站建设项目。积极培育农村物流市场主体,引导物流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拓展完善农村客运站场的物流服务功能,推广“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乡村综合服务站模式。支持开展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舱承接邮件运输和小件快运服务,适时推广农村物流“货运班线”等服务模式。

(二)完善城市物流配送节点网络。优化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三级城市配送节点体系。创新城市共同配送服务模式,提升社区物流服务水平,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环境。实施城市物流配送推进行动计划,引导运输企业利用“互联网+高效物流”开展城市共同配送、“分时段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方式,提升城市配送效率。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在重点物流园区、铁路物流中心、机场等推广使用电动化、清洁化作业车辆。推动交通与邮政网络节点共建共享,支持运力资源互用互补,推动一体融合运营服务。

(三)推广应用先进货运技术装备。积极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推广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型,大力发展符合国家标准的中置轴汽车列车、厢式半挂车。加大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在城市建成区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中的使用比例,鼓励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推广应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仓储、分拨设施设备,规划建设专用充电设施,推动物流托盘、集装箱(袋)等标准装备的普及应用。

(四)推进货运多式联运发展。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强化多式联运枢纽与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支持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多式联运枢纽站场和集疏运体系建设、运输装备升级改造、信息互联共享。推动建立全程“一次委托”、运单“一单到底”、结算“一次收取”的多式联运服务方式。鼓励无车承运、邮政快递等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

(五)鼓励专业化冷链运输发展。鼓励结合农产品产地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强专业冷链设备应用,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推动建设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建立商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完善冷链运输全程温控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利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全程温控和可追溯系统。

(六)培育物流发展龙头企业。根据物流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制定物流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为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力争培养一批大型骨干交通运输企业。加强运输产业政策研究,继续完善运输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不断推动道路货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货运组织结构调整,通过重点扶持,培育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服务多样的大型运输企业,逐步实现货运车辆公司化、集约化经营。

九、构建功能完备的集疏运体系

(一)完善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路的机动、灵活优势,加强机场、铁路客货运枢纽场站集疏运道路建设,强化公路基础设施与枢纽节点的有效衔接,提升“最后一公里”集疏运服务水平。推进平凉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强化城市出入口道路与高速公路衔接,构建与铁路、机场和公路货运站能力匹配的公路集疏运网络系统。积极推行载货类车辆使用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立完善鲜活农产品立体运输体系。

(二)加强集疏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集疏运体系整体布局,合理规划。优化和丰富货运枢纽功能,提高管理力度,实现物流和服务的一体化。加强交通系统信息互换和交流,加快贸易同一平台建设,增强枢纽之间的协调合作。建立危险品等特殊商品管理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

第四章  推动交通运输跨域融合发展

以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为导向,围绕全省新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集聚经济要素资源和促进产业融合的作用,聚焦沿黄经济带、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交通、文旅、物流等交叉领域,拓展延伸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区域交通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完善矿区运输通道

立足陇东国家能源基地,打造经济转型发展排头兵和全省经济增长极目标定位,针对全市矿区公路等级低、路况差的现状,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能源战略大通道平凉段建设,完善矿区对外路网连接线建设,实现矿区能源快速输送和矿区群众便捷出行。

(一)加快矿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强与国家能源“金三角”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能源资源城市交通联系,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能源战略大通道建设,着力构建平凉能源外送通道。调整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重点突破、政策引导、系统推进的原则,提升主要物流通道干线铁路运输能力,加快矿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提高既有铁路综合利用效率。

(二)完善对外路网连接线建设。以提升矿区公路道路等级,改善通行状况为重点,切实解决矿区物流短途输送及矿区群众出行需求,重点推进灵台县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园区(雷家河至康家沟)公路新建工程项目建设,加快灵台县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寺沟庄至邵寨)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研究工作。

专栏6  能源输送通道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推进:灵台县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园区(雷家河至康家沟)公路新建工程项目建设,加快灵台县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寺沟庄至邵寨)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研究工作。

二、加快“交旅融合”发展

紧抓国家全域旅游和甘肃建设旅游强省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的重大机遇,以建设现代化旅游交通体系为目标,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打造特色旅游交通产品,充分发挥平凉旅游业的综合功能,推动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入和,相互促进发展,实现交通运输全面支撑旅游业快速发展,释放交通和旅游经济社会综合效应,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使平凉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市和特色旅游目的地。

(一)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1.构建“快进”交通网络。依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构建“快进”交通网络,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目的地,提高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和便捷性。积极推进“快进”系统通达崆峒山大景区、龙泉寺景区、大云寺·王母宫景区等4A级以上景区,建全景区交通集散体系。加快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景区之间公路建设,做好自驾车房车营地与交通干线之间联通公路建设。

2.构建“慢游”交通网络。结合观景台、休憩站等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快慢结合的旅游观光体验。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风景道,结合沿线景观风貌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并根据需求增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性设施。在公路主体工程基础上建设慢行系统专用道路。慢行系统专用道的建设标准为路基宽度4.5米、设计速度30km/h,与机动车行车道完全分隔的公路慢行系统。

3.构建旅游交通运输专线。促进“旅游+交通”融合发展,构建平凉市全域旅游大格局。规划旅游交通运输专线,促进平凉市旅游交通可持续发展,为游客提供多形式、多选择的“自由行”综合服务,净化旅游出行环境,提高游客旅行舒适度,提升沿线服务水平、打通乡村旅游和跨区域旅游通道等问题。以旅游市场开发为导向,以旅游资源和主要游客集散点分布为依据,围绕优化平凉市全域旅游环境,打造平凉市全域内畅通、多模式的旅游交通专线运输体系。

专栏7  交旅融合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推进:S525三合至四河红色旅游公路、蔺家沟至莲花台景区连接公路等项目建设。

(二)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改造升级服务区。打造全域高速环线,以重点服务区升级改造为抓手,依托G22青兰高速、G70福银高速、G85银昆高速、G8513平天高速、S25静庄高速、S28灵台至华亭高速等高速公路,快速串联全域各县及各景区,重点对服务区进行改造升级,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场景消费、旅游集散、智慧服务及住宿露营为一体的全域旅游综合服务区。服务区增设交通驿站、司机之家、景区票务、旅游咨询服务、特色小吃和特色农产品售卖等服务功能,坚持环保低碳理念,设置光伏发电站、充电桩、LNG加气站等设施。结合平凉市特色文化、景观、民俗等旅游资源,按照“服务区+”的理念,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改造,推动平凉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

2.建设乡村交通驿站。将乡村交通驿站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充分结合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按照“交通驿站+”的理念,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交通驿站,服务于乡村旅游,支撑平凉市乡村振兴。

3.加强旅游枢纽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客运枢纽作为各级游客集散中心的作用,设置公交首末站、接驳站、自行车等换行交通选择,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强化景区旅游巴士线路设计,引导外部到达车辆转换为景区内部专线通往各个景点。合理规划组织与管理区域旅游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三)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

1.完善游客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客运站、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为旅客集中提供预约租车、定制包车、景区直通车等个性化运输服务,提升旅游客运接待能力。鼓励在城市中心城区、酒店等区域设置景区定制、自助旅游客运服务点,方便游客自助旅游。在主要旅游城市增开观光巴士,将主要景区、车站、酒店进行串联,实行一票制。倡导旅游客运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包车、租车以及房车等旅游客运服务,在干线到旅游景区之间增设景区接驳服务;支持道路客运企业加快转型,适时开通城市城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环)线、旅游直通车、定线旅游等客运业务。

2.规范促进旅游客运服务。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和道路运输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派驻执法人员和协管员对旅游客运市场开展集中检查活动,打击非法营运“黑车”。积极探索交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进一步提升道路客运行业服务旅游业发展能力水平。拓展旅游客运企业和车辆服务范围,有效化解旅游客运淡旺季供需矛盾。在符合行业标准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定线旅游客运和定制旅游客运服务。提高旅游交通集散衔接效率,加强旅游客运信息服务。

(四)打造特色交通旅游产品。

1.打造富有平凉特色的体育赛事。将交通、体育、文化、旅游等资源有机结合,谋划一批以平凉自然、文化、民俗、宗教等为特色公路拉力赛等活动。

2.打造富有平凉特色的主题公路。以崆峒道教、武术文化,西王母文化、静宁成纪文化,灵台商周文化为依托,以“视觉通廊+多元道路+景点串联”为开发思路,打造一批具有平凉文化特色的主题公路,如沿黄旅游公路、“问道”主题公路、 西王母主题公路、梯田主题公路等,并在沿线两岸种植油菜花、向日葵等经济作物,强化旅游公路景观设计,配套人行道、车行道等多元化、人性化、创意化道路和景观产品,拓展旅游交通服务功能。

三、打造路衍经济新高地

充分发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展示平台作用,打造一批当地特色农产品展示平台,促进周边特色农产品销售。发挥高速公路带动作用,根据运输需求,合理新增高速出入口,服务周边产业园、乡村旅游、农产品物流配送等,促进周边乡镇产业发展。

发挥农村公路网络支撑作用,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强化农村公路衔接种养核心区、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物流配送区、综合服务院所等区域的衔接能力,形成农村公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创新推动“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公路从行业自身发展向与农村地区特色农业、电商、文化、旅游等多元深度融合发展转变,让农村公路既成为“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的连接线,又成为秀美乡村的风景线、城乡的产业线、生态的富民线,将农村公路的发展过程转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的过程,有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第五章  提升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

围绕提升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为抓手,全面提升交通养护管理水平,增强行业综合治理能力,推动交通运输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智慧交通有序发展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综合管理、公共服务中的应用,以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

(一)提升行业创新发展水平。加强对行业科技发展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公共科技资源配置。加强重大科技研究、应用与成果转化,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规模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促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和提升重点科研平台作用和能力,突出平台创新领跑作用。

(二)加快数据资源整合。整合现有通信、网络、存储和计算资源,梳理交通行业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库;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数据交换共享系统建设,打造“交通云平台”,促进交通信息资源全面开放,共享利用;构建大数据标准化管理与数字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数据资源的有效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提升大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建立交通大数据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形成智能交通建设体系的“大脑”,实现对交通情况的精准掌控,提升行业综合决策能力。推动数字化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的全面融合和深度应用,特别是和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提高运输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三)推进智慧公路建设。采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整合公路现有信息资源,完善基础数据库,构建完善的公路基础数据资源池,涵盖公路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监控数据、分析数据等海量信息,形成省级行业数据中心,真正实现“一数一源,全面共享”。建立基于全过程的公路综合业务协同管理平台,通过业务系统建设,充分满足养护、路政、工程、计划等业务管理需求,实现各项业务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和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共享。

(四)全面提升公众出行服务能力。加快5G技术应用布局,在公路服务区、客运场站等建设5G免费WIFI热点;试点开展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的应用研究工作;全面推动高速公路收费智能化,加强无感支付、ETC等收费方式的融合应用,为出行车辆提供便捷的缴费扣费服务;积极推进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加快实现旅客出行一次购票、无缝衔接、全程服务;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电子站牌等方式,构建信息共享、方便快捷的公众出行系统。

二、推动绿色交通深入发展

(一)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发展以铁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推进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民航运行管理效率,引导航空企业加强智慧运行,实现系统化节能降碳。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支持利用城市现有铁路、物流货运转型升级为城市配送中心。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

(二)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新能源航空器。

(三)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空域等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四)推进资源集约循环利用。推进沥青油皮等废旧路面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扩大废旧轮胎、金属矿渣、建筑废物等的综合利用,大力推动机制砂和钢结构桥梁应用;全面推广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推广改扩建工程的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新技术;积极推广自融雪路面技术应用,有效降低融雪剂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品质和耐久性,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以“三低三高”(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出发点,力争为全市公路养护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工程创建典范。

(五)加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建立完善的能耗与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推广实施高要求的排放标准,严格监测、控制全市能源消耗与排放;在历史风貌区、滨水区等特定的区域,打造若干绿色交通先行、高污染车辆禁行的典范,引领区域绿色交通高速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协调好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交通基础设施的选址应避开环境敏感区域,确保建设项目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低;积极推进生态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养护等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建设生态型交通基础设施。

三、强化交通应急安全保障

(一)推进平安交通建设。全面深入实施“平安交通”创建活动,持续抓好工程建设、养护生产、危桥管护、急弯陡坡等重点领域和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积极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强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运营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诚信管理体系、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

(二)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分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督促指导区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编制各类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后评估工作,提高安全意识、实操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体系,强化与防灾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交通运输应对和防范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研究,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疫情防护标准。建立健全运管与路政、交警多部门治超联动机制,加强公路运输日常监控系统及危险品运输车辆、长途班线客车监控,完善超限超载联合惩戒机制。

(三)加大安全应急建设投入力度。秉承“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设立安全生产预防及应急专项资金,加大安全应急救援投入力度,加强和完善防护用品、消防器材、后勤保障装备、救援装备等专业救援装备器材更新和补充,着力打造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专业应急救援骨干队伍,为提高突发危化类交通运输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提供有效保障。

(四)增强安全教育宣传。强化安全培训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线上安全生产培训机制,实施个性化、定制化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水平。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考试录取、入职培训、持证上岗和定期轮训制度。扎实抓好基层一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安全管理盲区或薄弱环节的安全基础知识培训教育力度,切实提高一线作业班组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根据宣传教育对象,制作一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产品。鼓励应用网络在线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典型事故警示教育。

四、提升交通养护管理水平

(一)健全科学决策体系。拓展路况检测应用范围,强化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沿线设施等公路全资产的检测。完善公路数据库,建立部门之间数据资源共享及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提高大数据储备、分析与应用能力。加强连续年度路况检测数据应用,坚持全寿命周期理念,综合考虑资金约束、社会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以技术状况指标为主的养护管理目标,利用基础设施养护决策支持系统,科学编制养护计划及养护工程项目储备库,提高公路养护决策科学化水平和养护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养护工程管理。完善养护工程设计、管理、质量验收、效果后评估等管理制度,规范各类工程的计划、审批、实施和验收,强化对养护工程的质量监管,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养护作业秩序,加强养护路段交通组织管理,保障施工作业现场安全和车辆有序通行。实施养护工程坚持统筹考虑整条线路的技术状况,突出规模效应,建立健全国省道标准化、快速化养护体系,推行限时养护作业管理,减少养护作业对交通运行干扰。

(三)提高养护作业能力。加快推进基层养护场站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形象和标识统一,生产生活设施完备,重点配置日常养护机械、交通安全设施维修机械、除雪清方排障抢险机械、养护作业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等,提高养护效率,推进养护作业机械化、规范化、快速化。

(四)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明确和落实乡镇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管养资金筹措等职责,健全“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建立农村公路技术状况监测机制。针对农村公路特点,加强农村公路技术状况快速检测设备研发、试点应用并总结经验。委托社会第三方定期对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进行检测,结合农村公路使用状况,编制农村公路技术状况分析报告,提出养护管理对策建议。将农村公路工作成效纳入政府考核内容。

五、增强行业综合治理能力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项目投资、工程建设审批办理环节和流程,积极推行重大项目团队化帮办代办服务。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规范诚信、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建立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市场禁止准入事项和限制准入事项。打破各种形式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将更多的自主权赋予市场主体,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2.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为目标,推进平凉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运行机制,完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梳理、规范和精简执法事项,整合执法队伍,明确层级权责,理顺执法体制,优化职能配置,加强执法保障,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执法效能,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多层重复执法、机构性质与承担职能不匹配、经费渠道不顺以及执法队伍庞大、结构不合理、人员身份不合规等问题,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

3.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养护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平凉市交通运输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切实落实相关责任,进一步明确普通公路分级养管事权。创建高速公路建养一体化模式,建立养护市场信用评价制度,提升高速公路市场化养护水平。逐步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推行市场化养护,进一步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质量和效率。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全面落实区县政府农村公路养护主体责任。

(二)完善行业治理体系。

1.完善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研究、推广、应用,重点推进运输服务、工程建设与养护、信息化、安全应急、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行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通过质量监督抽查、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工程验收、标准符合性审查等形式,完善交通运输标准化实施的监督机制,切实提升标准化的执行力。

2.推进法治体系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案件查处、行政许可等工作标准,健全执法评议考核、监督检查制度,规范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行为。坚持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方向,增强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着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效率。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建设以执法队伍管理、网络办案、监督服务、远程管理、非现场执法等为主线,建成覆盖全市各级交通运输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智能便捷的交通执法与联网监管体系,有效提升综合执法监管效能,推动执法行为标准化管理,切实做到案件办理、处罚执行、协同联动、执法监督等执法行为全流程监督管理,全面实现行政执法方式智能化、文书格式化、流程规范化、联合协同化、监管高效化的目标。优化完善全市治超站点规划布局,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适度调整,功能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针对县城、农村公路等治超难点,增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规范的超限超载检测站,逐步形成全市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对超限超载车辆实行长期、有效的监控管理。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完善交通运输市场规则,营造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氛围,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分类建立负面清单,明确市场禁止准入事项和限制准入事项。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涵盖交通运输工程建设、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行业信用体系。

(三)增强行业发展软实力。

1.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大力推广“5G+、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方面的应用,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促进综合交通管理能力创新提升。

2.提高行业文化建设。加强行业文化建设,通过对内教育、对外宣传、规范行为、建立制度等方式,强化“团结协作、创新进取、敬业奉献、甘当路石”公路精神在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个人三个层面的凝聚作用;通过行业文化品牌、示范单位、示范路、模范个人的创建和培育,做好先进经验的总结,扩大示范作用。通过面向行业内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文化活动带动广大从业人员提升业务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

3.推进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强化管党治党责任,深入开展行业党建。认真排查廉政风险隐患,健全防控机制。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惩腐高压态势,突出专项整治,严肃查处群众身边“微腐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升统筹协调

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交通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林业、文物等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调沟通,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按照国家建立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要求,做好与国家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强跨省(市、县)路线边界路段的线位、建设标准和建设时序衔接。明确各部门的主体责任,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细化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二、强化政策运用,提高资金保障

紧跟宏观政策动向,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要求,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体制,抢抓国省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机遇,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撑。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地方财政性资金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燃油税、车购税等资金政策支持。多渠道盘活存量基础设施资产,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展交通领域金融产品创新和融资模式,支持采用资产证券化、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开展具有经营收益的存量资产试点。积极发挥交通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建养一体化、BOT、EPC、PPP等模式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探索通过沿线土地收益、资源开发收益等路衍经济模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强资金监管,有效防范交通债务风险。

三、加强生态保护,落实建设用地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坚持依法依规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环保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抓严、抓实、抓细。坚持不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基本农田保护”三条红线。规范和强化交通建设项目环评和水保审查审批工作。切实保障交通运输建设用地。将交通运输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加强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规划战略性空间储备用地。建立土地总量控制、符合节地标准的交通用地管理机制,结合土地管理政策,合理安排交通建设项目。

四、加大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主动适应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交”战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破限制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引进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统筹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可观、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五、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规划实施

落实重点项目市级领导包抓、相关部门盯办、一对一工作机制,定时限、定目标,主动跟踪服务、强化要素保障,不定期召开项目分析推进会,及时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全力推进项目进度,确保项目高效有序推进;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评估制度,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跟踪分析和绩效评估,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六、加强创新引领,营造良好环境

鼓励和引导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引导高端化、智能化的先进运输装备推广应用,协调争取国家、省各级科研配套资金,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化建设,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同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建设智慧绿色平安交通中的引导作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